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0-05-06 | 点击率:
5月4日,宽仁泌尿疾病科进行了一台急诊手术:头静脉切开取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术。用2个小时,打通了这位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生命线。
患者屈某是一位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规律地进行血液透析。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重要的“生命线”——全身只要有一处血管发生“堵车”,透析就无法进行下去,就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动静脉内瘘”触发生命红线
其实早在2018年,患者屈某就出现过动静脉内瘘闭塞的问题。通过病友介绍,他找到了当时西南医院肾科的余文洪医生做了PTA手术,术后2年一直可以正常进行透析。
直到今年4月,屈某出现了动静脉内瘘流量欠佳,但由于疫情耽误了治疗。5月4日上午,因为血管完全闭塞而不能进行透析,屈某急匆匆地来到重庆北部宽仁医院,再次找到余文洪医生。
余医生查看他的情况后立即安排他入院,当天下午紧急完成PTA手术,打通了动静脉内瘘,为他恢复了血液透析“生命线”。
关于“动静脉内瘘”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这是个熟悉的名词。因为透析治疗总是离不开它,粗略计算,每年常规透析约3次/周*56周=168次,就要扎336针!
反复的穿刺使得血管内膜损失,同时受压迫止血、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等因素影响,动静脉内瘘失功越来越常见。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就会影响血液透析治疗,进而威胁生命。
PTA的5大优势
1. 保护血管资源
开放式手术最常见的术式是高位重建,这就意味着每做一次手术,就有一段血管被废弃掉。我们自体血管的资源本身是有限的,最终不得已选择人工血管内瘘或者中心静脉置管做为长期的血管通路。
PTA治疗对血管资源是重要的保护措施。尤其部分闭塞性病变,在“P”完之后,可穿刺的血管长度并不受影响,甚至还能够增加之前无法穿刺的部位。
2. 治疗多发性病变
动静脉内瘘的狭窄并不一定是单一性病变,由于血管的牵拉、血管瓣膜的存在、内膜的病变、反复穿刺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多发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开放式手术能够解决的临床问题相对单一,对于多发性狭窄病变,可能要开上几刀才能解决问题。
而PTA则不同,可以通过一次治疗解决多个部位的狭窄,甚至还可以解决部分的血栓,比如血栓载量较小的情况下,可直接PTA而不进行取栓操作。即使血栓载量比较大,做介入治疗也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
并且,PTA时,在患者皮肤表面仅仅需要有一个2-3mm大小的破损。相对于开放式手术而言,其损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针对中心静脉狭窄的独门利器
对于头静脉弓以近部位的狭窄,尤其中心静脉的狭窄,传统上的开刀方式往往捉襟见肘,而在DSA下进行PTA治疗几乎已经成为了这部分狭窄甚至闭塞的独门利器。PTA加或不加支架(Stent)治疗在此部分开刀的盲区具有诸多开刀不具备的优势。
4. 即“P”即用
传统的手术解决方案中,患者在发生狭窄、闭塞等病变在开刀重建之后,往往不能够当时使用,还需要中心静脉导管——或者颈内,或者股静脉——的过渡。而中心静脉导管本身是诱发中心静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危害已成为通路专家眼中的“过街老鼠”。因此,PTA术后即P即用的优势更能体现人文关怀,更能够延长患者和血管通路的寿命
5. 同一部位可反复操作
虽然PT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加强平时的监测,在患者尚未发生严重狭窄病变之前,再次在原穿刺部位进行PTA治疗,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保证患者足够充分的透析治疗。“P”了又“P”,看上去增加了患者的麻烦程度,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种反复的治疗本身便是我们对患者的极端负责的表现。